很多人解读红楼梦,喜欢把薛宝钗当成林黛玉的情敌,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。
(资料图)
黛玉刚进贾府时还很小,初离了父母,虽然在外婆家,但面对一大家子人,她显得特别孤助无依。贾母虽然疼她,但并不天天与她在一起,有时候也是吃饭时才说上几句话,都是让下人多多的照看她,因为是大家族,不像现在的外婆与孙女之间还能说说知心话。
宝玉虽然跟她要好,但是年纪相仿,有时候比她还更像小孩子,黛玉成长中有什么想法、疑惑更是没办法跟他讲。所以她宁可自己琢磨,受委屈就一个人哭,在人情练达方面自然就比较弱,人一旦有了弱点就越是想隐藏。黛玉从小给人的孤傲感,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。
薛宝钗刚进府时,林黛玉确实有危机感,觉得她处处比自己强,会抢自己的位置。但渐渐的她发现宝钗的性格非常豁达,并没有这个想法。虽然还是会为了宝玉吃些飞醋,心里对宝钗的敌意也消了不少,但仍不与她要好。
直到书中第45回,薛宝钗听出林黛玉说了两句《牡丹亭》中的诗句,但是当着众人并不揭穿,而是私下单独与黛玉讲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:“小时候淘气,看了这些禁书,后来大人知道了又打又骂。现在与你讲,也是怕你看了太多杂书移了性情,就不可救了。”
这段话在黛玉耳中听来是非常感动的,因为她母亲去世的早,长到15岁从来没有人对她讲过类似的劝诫话。虽然在贾府有很多长辈亲戚,但真正关心她心灵成长的可以说没有。
宝钗愿意当面跟她讲,不怕她恼,当真是把她当妹妹了。对于林黛玉来说,她最缺的就是这种来自过来人的关怀,哪怕是骂她,也是真心为她好。
那时她才知道自己一直把薛宝钗当成假想敌,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情,后面可以看到林黛玉在待人接物上成长得非常快,其实是受到了薛宝钗的影响和启发。
所以我们能看到《红楼梦》前半段,林妹妹常闹情绪哭泣,而后半段却觉得她落落大方,更像一个大家闺秀的做派。
第52回的时候,不受待见的赵姨娘路过来看黛玉,她以礼相待,命人倒茶;第72回的时候,大家商议,让黛玉为桃花诗社的社主,约着第二天,齐聚黛玉的住所,她也欣然答应;这在以前林黛玉的性格中是不可想象的。
所以《红楼梦》里,林黛玉后期对薛宝钗充满了感激之情,薛宝钗之于林黛玉,是她成长路上的恩人,正应了那句话:肯当面教导你的人才是你的贵人。
《红楼梦》就是社会的缩影,如果在人生的路上,能遇到直言不讳当面指出你问题的人,不要急着去恼怒,虽然当时会觉得没面子,但试着去感激吧,这个人一定会是你成长路上的加速器。